首页 资讯 正文

济宁市兖州区:“家庭小剧场”变为移风易俗小课堂

体育正文 233 0

济宁市兖州区:“家庭小剧场”变为移风易俗小课堂

济宁市兖州区:“家庭小剧场”变为移风易俗小课堂

“妈,之前我有很多地方做的(de)不好,没好好跟您沟通,以后咱们多理解对方,一起把这个家经营好。”“媳妇啊,是我之前太冲动,没考虑你的感受,往后咱相互扶持。”在济宁市兖州区新一村,一部围绕群众(qúnzhòng)身边事创排的《婆媳间(jiān)》小品中(zhōng),这样温情的台词打动了(le)无数观众。 剧中,婆婆起初因生活习惯、育儿观念等问题与儿媳妇摩擦不断,婆媳俩争吵的场景让不少村民感同身受(gǎntóngshēnshòu)。然而,在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后,两人逐渐发现,原来(yuánlái)都是出于对家庭的爱与责任,最终(zuìzhōng)误会得以澄清,婆媳握手言和(wòshǒuyánhé)。 5月11日,新(xīn)驿镇新一村村民王玉兰大(dà)娘说:“看了这个(zhègè)小品,我回去就跟儿媳坐下来好好聊了聊,才知道她工作压力那么大,以后我得多体谅她。”而这,正是兖州区借助“家庭小剧场”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缩影(suōyǐng)。 为(wèi)推动移风易俗宣传更接地气,兖州区以新(xīn)时代(shídài)文明实践中心、所、站、家庭站等为阵地,以村庄(cūnzhuāng)文艺宣传队员为骨干,围绕婚丧礼俗、勤俭节约、孝老爱亲等主题,编排演出接地气、冒热气、聚人气、扬正气的小戏小剧(xiǎojù),打造“家庭小剧场”,将(jiāng)移风易俗理念融入生动故事,以小见大、以情感人,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摒弃陈规陋习,推动乡风文明蔚然成风。 “常言讲得好(hǎo),勤劳致富千日功,奢侈浪费终成空……”在颜店镇颜家村,由村民杨爱丽(yángàilì)、刘永梅(liúyǒngméi)等人创作演绎的短剧《彩礼风波》在村里广为流传。短剧以儿子定亲(dìngqīn)为题材,主人公为撑面子、讲排场,想要大操大办,亲家母运用计谋给主人公施加压力,让他(tā)知道勤俭节约、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(yìyì),村党支部书记给他讲移风易俗的惠民政策,在大家的耐心(nàixīn)劝说帮助下,主人公终于转变思想,放下面子和虚荣,一切从简。 移风易俗要让群众爱听爱看、乐在其中。兖州区突出“让群众说服群众”,动员(dòngyuán)每个村居分别(fēnbié)组织5-10名文艺爱好者、文化(wénhuà)能人等(děng),作为小剧场演职人员,自(zì)定剧目、自编自演。同时将364名文明实践专管员(zhuānguǎnyuán)、522名文明实践“热心人”全部纳入创演队伍(duìwǔ)。同时,选派文联(wénlián)、剧团、文化馆等11个团队的37名文化惠民专家志愿者,下沉“家庭小剧场”进行艺术指导,让演出剧目既有现代生活气息又有传统文化韵味。截至目前,兖州区共成立“家庭小剧场”190多个,参与创作演出的村民达2200余人。 为了让演出更符合群众“口味”,兖州发挥(fāhuī)山东快书、柳琴戏、渔鼓等传统艺术魅力,以方言土语讲故事、说道理,用源于当地的兖州小调、拉大腔等形式,宣传党的移风易俗政策(zhèngcè)。兖州本土相声(xiàngshēng)园子(yuánzi)“兖曲社”发挥特长,先后创作编排《喜事新办》《攀比》等10余部(yúbù)作品,以相声、曲艺形式说唱移风易俗,深受群众喜爱。 在一次兖州小调(xiǎodiào)表演中,老艺人杜子栋用地道兖州话唱起新编曲目《邻里(línlǐ)新风》,讲述(jiǎngshù)邻里互帮互助、摒弃婚丧(hūnsàng)攀比的故事,现场观众南三官庙村潘凯笑着说:“听着这熟悉的调子,讲的又是咱身边的事儿,一下子就记住了!” 兖州区坚持(jiānchí)“群众在(zài)哪里(nǎlǐ)、舞台就在哪里”,持续用好镇街实践所(suǒ)、村居实践站和(hé)文明实践家庭站,拓展“家庭小剧场”大本营,将舞台延伸至“公益集市”“睦邻大集”等,同时动员“佳音艺术团”“小蜜蜂文艺演出队”等16支团队加入“家庭小剧场”。今年以来,“家庭小剧场”累计演出3300场次,受益群众达5.3万人。 “依托‘家庭小剧场’,引导村民从台下观众变身(shēn)台上主角(zhǔjué),成为移风易俗的参与者、传播者。”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(zhǔrèn)李鸿飞表示。下一步,兖州区将继续深化“家庭小剧场”建设,创新活动形式,丰富内容载体,让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,为乡村振兴注入(zhùrù)更多(duō)文明力量。 (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宋(sòng)墁)
济宁市兖州区:“家庭小剧场”变为移风易俗小课堂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